当今的奥运会已经成为国家形象、城市形象、城市品牌运营的重要方式。利用奥运会开闭幕式演出塑造美好的国家形象,以全面提高国家声望和文化影响力。它已经成为各国争办奥运会的重要原因。2008年,当美轮美奂的北京奥运会开幕式惊艳全世界的那一刻开始,英国人可能就在思考四年的伦敦碗将如何“超越”,四年之后,英国人并没有让开幕式与北京奥运会那样让我们惊叹,但是英国人拿出了自己最好的礼物招待全世界,用自己特有的文化内涵诠释了奥运会开幕式。虽然缺了北京奥运会的宏伟,但是足以给我留下惊奇和感叹的印象,原来奥运会开幕式表演这样庄重的场合也可以如此让人轻松,也可以如此让人愉悦。
A 文艺导演另类激励
绚丽的烟花,弥漫的烟雾,迷幻的灯光,这些对于已经领略过北京奥运会开幕式的中国观众来说已不新鲜。所以,追求不同精彩的英国导演丹尼·博伊尔采取了另辟蹊径的手段——风格离奇的先锋艺术。或许绝大多数的中国人对丹尼·博伊尔(DannyBoyle)这个名字并不熟悉,但《猜火车》和《贫民窟的百万富翁》两部电影相信知道的人一定很多,正是这样一位成功游走在文艺和商业之间的导演,他用自己的眼睛,讲述了3个令英国历史上独一无二的故事,田园时代的英国乡村宁静的生活、产业革命带给英国的繁荣和杂乱以及英国人引以自豪的全民医保系统。丹尼·博伊尔似乎想告诉人们,这就是英国人的历史,是他们对今天我们身处的世界的贡献。
按照博伊尔自己的评价说,与历届奥运会开幕式相比,他的作品更平民。因此我们才看到了一件由近8000表演者参与的行为艺术,而且记者发现参加开幕式的绝大部分演员都是青少年,在反映英国人全民医保的这个环节中甚至出现大批儿童,这种另类的演出对中国人来说是闻所未闻的。这也暗合了伦敦奥运会“激励一代人”的口号,对今年的英国年轻人而言,少年时代就亲历了奥运会这样的大场面对他们今后的成长之路受益匪浅。对于英国的成年人来说,他们也需要从重复历史上找到自信,尽快走出当前的危机。
B 田园风光诗情画意
记者昨天在开幕式现场通过本报微博第一时间发布了现场图片,同事第一时间回复“好有诗情画意!”是的,对于广大早已熟悉农耕生活的中国人来说,怎么也不可能会想到有一天自己生活的房子、种的田、养的牛羊能够搬上奥运会开幕式的舞台。
英国虽曾以工业革命缔造了日不落帝国的辉煌,但英国人显然对田园牧歌式的生活更加念念不忘。虽然那是一段被内战、饥饿和瘟疫缠绕的岁月,但英国人记忆中的,只有羊群、奶牛、草坪、炊烟,还有晚饭后端着啤酒和邻居惬意的闲聊。于是,丹尼·博伊尔投英国人所好,用他特有的温情的场面,将这段已经消逝的生活搬上了开幕式的舞台,呈现一片来自岁月深处男耕女织、日作夜息的农耕生活画卷。最为夸张的是导演还别出心裁地“移来”了英国著名的格拉斯顿伯里山。山顶上屹立着一棵橡树,山脚下则是欢腾起舞的人们。在场地的另一端则是一片留给人们庆祝逍遥音乐会(英国每年一度的古典音乐节,是世界著名的音乐节之一)最后一晚的空地田园风光不仅让奥运会开幕式尽显诗情画意,更增一份古典的“英国味”。
C 女王上阵全民参与
失去世界老大的地位太久,英国人究竟还有什么东西值得骄傲和自豪?工业革命时期被誉为“世界工厂”的英国已经很难与今天的年轻人有共鸣,太沉重的说教是现在的年轻人不能接受的,詹姆斯邦德、憨豆先生、贝克汉姆、摇滚乐、爵士乐这些很通俗化的东西都一一被搬上了开幕式舞台。
现场震耳欲聋的摇滚乐,略带喧嚣的场景让你不知道置身在奥运会开幕式还是摇滚音乐会,也正是这种氛围才得以让全场观众随时可以翩翩起舞,没有一点约束感。记者甚至在安检处都能见到随着场内音乐的节拍,边跳舞边安检的工作人员,虽然这一切都与英国人彬彬有礼的形象严重不符,但是显示出英伦另一种文化特色。而詹姆斯邦德邀请女王从天而降、憨豆先生插科打诨全场爆笑这让人感受到英国人怎么会这样无厘头,但这样才让奥运会更像一次大派对,主人首先毫不羞涩地表演第一环节,剩下的舞台交给远道而来的客人们来表演。
D 微小细节彰显温情
田园牧歌、工业革命、摇滚岁月、互联网时代,可能很多看了开幕式的人觉得凌乱,但抛开这些宏大的情节不谈,单就它专注的一些细节,就足以让我们感动。
在开幕式开场之前,丹尼·博伊尔花了几个小时和4万名参与演出的志愿者一一握手,感谢他们对奥运会的支持和奉献,在开幕式的节目单上,足足有5页是志愿者的名字,虽然看上去密密麻麻,但依然清晰可辨。在火炬进场之际,夹道欢迎火炬手的,是参与修建伦敦碗的几百名工人。每一位和代表团入场的礼仪小姐的裙子上,印着的是落选志愿者的头像,让他们一起感受开幕式的气氛。或许丹尼·博伊尔想通过这些细节传递出一个信号——创造历史的是每一个具体的人,同时,每一个为这样的盛会付出汗水的人,都应该被铭记,被感激。而让记者倍感诧异的是,点燃主火炬的7个人不是学生就是普通运动员,并且年龄均不足20,这可能也是英国人希望,希望之火由英年轻一代点燃的含义。
E 点燃圣火突破常规
如果说,音乐是伦敦奥运会开幕式的一大经典,点燃主火炬同样也是,谁也没有猜到,各代表团的运动员入场时,与旗手走在一起捧着刻有各参赛国家和地区名字的铜花瓣是构成主火炬的主要部分,随着7名年轻人点燃204个铜花瓣,这些在体育场中央的花瓣最后慢慢升起并汇聚到一起组成了2012伦敦奥运会的主火炬。
所有参加过大型运动会开幕式的记者们都记得,点燃一个设在高位的主火炬,几乎是惯例。所以当花瓣被点燃后,除了参加过彩排的英国记者,很多老记依然紧张地调试机器,将镜头对准了伦敦碗外的伦敦塔,很多人都以为,还会有一种奇特的方式,将设在伦敦塔上的主火炬引燃。令人略感意外的是,场地中央的花瓣就是伦敦奥运会的主火炬,伦敦塔只是一座塔,上面根本没有主火炬。这也让很多准备了半天的记者略感意外。或许,英国人就是想用这样的方式,告诉世人我们就是这么的另类。
文/本报特派记者石磊发自伦敦
大江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
1、凡本网注明“大江网讯”或“大江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大江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大江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大江网讯[XXX报]”或“大江网-XXX报”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江西日报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大江网·XXX报”。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大江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联系方式:大江网新闻中心 电话:0791-86849735
|